脚心手心发热是怎么回事,脚心和手心烧是怎么回事


手心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 对这个问题西医尚未有很好的解释, 所以有的医生可能说这不算什么病, 但中医对此有详细的解释 。 手足心发热而未有其它症状相伴的是极少的, 绝大多数手足心发热的多同时伴有未引起注意的或被看作是正常的表现 。 中医将手足心发热分为疳积脾虚和血虚阴亏两种 。 1、疳积脾虚, 手足心发热 其原因一是饮食不节, 即有的饮食无度, 食不定时, 常吃零食, 长期下去可损伤脾胃功能, 引起运化失常, 形成积滞, 积滞日久, 水谷精微无能吸收, 形成疳积而发热 。 二是患其它疾病后, 如吐泻, 痢疾、寄生虫病等治疗不当, 迁延日久, 损伤气血, 导致营养不良而形成疳积发热 。 这部分常见为手足心发热, 面黄肌瘦, 毛发干枯, 腹部胀大, 食欲不佳, 常食异物, 夜睡不宁, 大便较稀, 有不消化食物, 小便黄浊如米泔 。 2、血虚阴亏, 手足发热 其原因多由于平素体质虚弱, 或大病、热病后, 失于调理, 阴血耗伤, 正气尚未恢复而致 。 这部分常表现为手足心发热, 形体消瘦, 精神萎靡, 咳嗽少痰, 目眩耳鸣, 口干舌燥, 午后潮热, 颧红盗汗, 小便频数, 大便秘结 。 手足心发热, 以疳积脾虚引起的多见, 绝大多数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要注意补充一定数量的富有营养的食品, 多晒太阳, 呼吸新鲜空气, 以促进体质的恢复 。
手心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 手心脚心发热是由于阴血不足、热扰心膈所引起;另外还有肾虚、肾阴不足等情况下见舌苔厚腻、舌质较红, 引起湿热下注情况 。
手心脚心发热是一个症候的名字, 它主要出自于《丹溪心法》这本书里面, 临床上也有, 单是手心, 或者是单是脚心发热的情况, 它主要就是由于阴血不足, 热扰心膈所引起, 这时候我们临床上就用养血养阴的药加上心阴虚热的药, 比如说生地、人参、麦冬、当归、白芍、川芎、熟地, 也就是说增液汤和四物汤加上一些清虚热的青蒿, 鳖甲、秦艽、白薇等等治疗,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肾虚, 肾阴不足, 湿热比较偏肾, 它是在阴液不足的情况下, 又见到舌苔比较厚腻, 舌质比较红, 引起一些湿热下注的一些情况, 那么我们就用知柏地黄丸加秦艽, 具体药物, 山药、山萸肉、熟地黄、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以及秦艽 。
总感觉手心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 五心烦热是对自觉发热症状的一种描述, 五心即手心, 脚心、胸中(亦有说额心), 常见于阴虚为患的人 。 五心烦热时, 心中烦躁不安, 自觉发热但体温正常, 亦有体温轻度升高者 。 好发于女性, 常见伴随症状还有眼干, 皮肤干, 情绪波动大, 口唇又红有干, 发热夜间甚, 日久可见遗精盗汗, 脉细数无力等 。

常见五心烦热的症治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阴虚火旺型五心烦热
病因:肺阴耗损, 或劳倦过度, 或肝阴虚, 肝胆火偏旺, 或房事不节, 肾精亏损 。
症状:五心烦热, 午后尤甚, 常欲手握冷物, 卧时手脚喜伸被外, 遗精盗汗, 颧红, 腰膝酸软, 口燥咽干, 舌质殷红, 光剥少苔, 脉沉细数 。
治法:养阴, 清热, 除烦 。
方药:清骨散(《证治准绳》)
鳖甲 地骨皮 知母 银柴胡 青蒿 秦艽 胡黄连 甘草
2、血虚肝火型五心烦热
病因:肝脾受损, 生血、藏血失职, 遂致血虚肝火偏盛 。
症状:午后两手足心热, 稍有烦劳则加重, 神疲身倦, 气短懒言, 心悸怔忡, 饮食不香, 头目眩晕, 舌质淡, 脉细弱或细涩 。
治法:调肝理脾 。
方药:补肝汤(《医宗金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