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城被谁破坏了

战国时期,中原内地战乱,各个诸侯国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中原地带,对于北方边境的安全问题则是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很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也纷纷拖家带口,来到了北方草原的边缘地带 。这些人口的迁入,使得草原游牧民族的势力获得了飞速增长 。在战国后期,匈奴就能够一次出动10万以上的骑兵 。
为了将来自北方的威胁降到最低,当时的燕国、赵国、秦国都修建了长城 。当时的建筑工艺是版筑,跟明朝时的青砖不同,多是黏土质地 。经过2000多年的雨水洗礼,如此早已难窥其全貌 。不过从史书中,也可以推测出秦长城的位置 。
在秦昭襄王时,河南地还在匈奴人手中 。这片地域有阴山、祁连山、贺兰山等山脉环抱,西北方还有毛乌素沙漠阻隔 。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虽然比不上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但相对漠北的环境已经是上上之选了 。很多中原人就此来到了这里屯垦,被匈奴人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秦国此时正处在昭襄王时期,与中原诸国常有大战,无暇顾及北方,因此在陕西延安、榆林一带修筑长城作为藩篱 。
与此同时,赵国和燕国却因为在南方夺取土地太困难,只好选择向北方出击 。赵国拿下了代地(大同、呼和浩特附近)、九原(包头一带),燕国则由大将秦开北逐东胡千余里,拿下了辽东 。此时,长平之战已经结束,战国进入到下半场,所有国家的军队都被投入到中原统一的战争中 。秦国、赵国、燕国都把军队从北方抽调回来,边地为之一空 。于是,除了秦国之外,赵国、燕国也在边地建筑了大量的长城 。
秦朝一统天下,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遣蒙恬出击匈奴,不仅把悬在秦都咸阳头上的敌军基地河南地给拿下了,还向北进攻700多里,一直打到了黄河的河套平原的北部边缘,占据了阳山 。这一片地方,因为有黄河有河套地区的北支流灌溉,所以物产较为丰富 。蒙恬就此筑城,并与赵国原来拥有的阴山一带的长城联到了一起,万里长城初具规模 。蒙恬沿边设置了34个县,从内地迁徙了大量的人口来到边疆 。
这就是秦长城的由来,它的北疆已经到了黄河前套平原的北端的阳山,多数都在内蒙古境内,比起现在的明长城要偏北很多 。
到了秦朝末年(秦朝国运太短,刚开国就被灭了),天下又被打乱了 。蒙恬此时已经被设计杀害了,王离带着长城军团奉命入援塞内 。因此,防御北边的军力被抽调一空 。匈奴人被压制了多年,随后就卷土重来,河南地再一次被匈奴人夺走 。王离的长城军团覆灭了,他们没能回到他们当初战斗的地方,有不少人成了新安那里的孤魂 。
汉朝一统天下之初,对匈奴的态度实际上是比较轻蔑的 。自从公元前771年的镐京之变,游牧民族从来就没有堂堂正正地赢过中原王朝 。汉高祖或是为了立威,或是为了剪除异己,不听大臣劝告,执意北伐,在白登之围中差点被俘 。
这时的白登山,实际上是在汉朝境内腹地,就在大同附近,还没到黄河北岸 。这说明,秦长城此时已经不能作为汉军的抵御阵地了,秦长城不仅是在河南地,还有在前套、后套一带的军事设施都被匈奴人夺去了 。
汉朝此后就开始奉行积极防御的政策 。既然秦长城不能用,就只好在原来的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再次修复起来几百座烽火台,一直延伸到汉都长安 。那时候的长安城,经常能望见北方遍地狼烟 。不过此时的汉朝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反击,只能在北边设置了右北平、渔阳、上谷、雁门等郡,派遣大将驻守,尽可能减低匈奴入侵造成的损失 。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扭转这一趋势,卫青横空出世,在第二次出击草原时,从阴山出发,折向西北,拿下了黄河河套一带,再折向南,出现在了楼烦王、白羊王的后方,接连击败了他们,收获了3071个首级和百万头牲畜,河南地再次被汉朝控制 。
这时,汉朝朝廷关于怎么对待这夺回来的河南地,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丞相公孙弘的看法,认为这片地方没太大价值,而且长城本身也没有阻挡匈奴 。万里长城,看似雄伟壮阔 。可是匈奴选择一点突破,这个巨大的工程就成了摆设 。所以,他认为就不要再劳民伤财 。一种是主父偃的看法,认为长城不仅是防御用的,还是进攻的前进基地 。如果没有长城,匈奴人一年就不止来一两次,而是随时来,随时抢 。两派意见争的不可开交,最后汉武帝一槌定音:筑城 。汉帝国北方边郡朔方就此建成,成为汉帝国在黄河以北的军事据点 。汉长城也以此展开,与之前的秦长城连在了一起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霸气地带着大军沿着长城巡边,派使者告诉匈奴,要打仗就光明正大的干,不要偷偷摸摸 。匈奴人被打急了,送来了一封信,说什么汉匈两家和亲,匈奴与汉朝本就是外甥和舅舅之类的话,算是求和了 。
随着匈奴势力的退出,民族矛盾已经渐渐不突出了 。草原正处在新旧更替的阶段,新势力鲜卑人还没能形成威胁 。中原王朝没了外患,开始了内战 。由于游牧民族都是天生的骑士,所以,内战的各方都积极拉拢游牧民族,由此大量游牧民族再次南迁 。西晋政府面对这种状况,表现麻木迟钝,他们派遣了大量的官吏去对这些游牧民族进行编民齐户,要收他们的税 。这些游牧民族都野惯了,哪里会买西晋政府的单?所以,西晋王朝几乎是刚刚统一就爆发了少数民族的起义 。虽然勉强镇压下去了,可是西晋王朝的横征暴敛,又导致了大量的流民 。坐镇中枢的司马王爷们不体恤民生,反而自己内乱起来 。没多久,并州、河南地一带又都被少数民族占去 。秦长城再一次不再作为边界,而成了少数民族的腹地 。
【秦长城被谁破坏了】这一次大乱持续了三百年,直到唐朝时才开始消停 。可是唐朝是一个不修长城的朝代,因此秦长城继续衰败 。后来的宋代,北方边境都没过黄河,秦长城旧址被西夏占去了 。直到明朝初期,河套一带才收归中原,还在呼和浩特成立了一个东胜卫 。不过明朝是一个偏内敛的王朝,到明朝中期之后,在原来的河南地一带已经逐步退出了与蒙古人的反复争夺,明长城几乎和秦昭襄王时的长城走向一致 。2000多年,走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至于蒙恬建造的那段秦长城,则是在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下,连遗址都难以寻觅了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即使秦始皇还在,他所看到的也不是当年的万里长城了 。
人们以为秦长城都是嬴政修建的,其实不然,第一段秦长城是秦昭王修建的,在今临洮尚有一段秦长城遗迹 。关于临洮境内秦长城来历,史籍是这样记载的:秦昭王时期,其生母宣太后和义渠国首领有私情,还生了两个儿子 。后来,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宣太后找借口把老情人找来诱杀了 。随后,秦昭王就派兵灭了义渠国,并在陇西等地修建了长城 。临洮长城遗址自西向东绵延近百华里,虽经上千年的风雨侵蚀,城墙、烽火台等遗迹仍清晰可见 。该段秦长城以黄土混合碎石夯成,符合秦长城构建方式 。黄土混合碎石,经过几千年岁月的风蚀,也会自然的脱落,再经过世世代代后人搬砖弄瓦的人为破坏,能完全保存下来整体的原始长城风貌就太难了 。

秦长城被谁破坏了

文章插图
长城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犯起到了一定得抵御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作为限制作用 。长城的守备需要兵力的部署,但是如果兵力不足,防御就如同虚设 。
汉初抗击匈奴没有起到作用的原因:
汉朝建立之初,经过春秋战国各个长期割据,各国之间混战,秦国最终经过几代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雄霸统一天下 。但是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推翻秦朝的实力揭竿而起 。时势造英雄,刘邦和项羽两股强大的势力有经过无数多次鏖战,最终建立汉朝,继承秦朝的衣钵,建立汉朝 。而这时的汉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面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长城的抵御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看机匈奴的失败,是汉初国力虚弱的体现 。

在文景之治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修养生息政策下,国力逐渐恢复 。而在经过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的统治下,三次军事征伐匈奴,最终拔除了匈奴的隐患

    推荐阅读